湖北省技术创新促进会 - 显示信息内容
关于促进会
 
 
 会员单位
·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胜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谷城锐丰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际华三五零六纺织服装有限公司
·湖北航鹏化学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交武汉智行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水之翼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玛耐伦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全州扬子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远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正文  
湖北“重仓”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 集聚发展 自主可控 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 2021-8-23 10:10:31 被阅览数: 9415 次 来源: 湖北省技术创新促进会

8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5万亿元,将我省建设成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排头兵,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及科技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37个细分行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

到2025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2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及科技服务4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2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同时,着力打造“两都七基地”,即世界存储之都、世界设计之都,全球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新汽车”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生物育种基地、航空航天与北斗产业基地、网络安全产业基地、未来产业策源地。

此外,规划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在产业层面进一步细化实化,提出“一主、两翼、全域”的空间布局。

创新引领 集聚发展 自主可控 合作共赢

湖北“重仓”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7大湖北实验室、9大科学装置、9大创新中心、7大功能板块、3条千亿产业大道、2大万亿产业集群……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的科创大走廊上,创新的力量在涌动。

“十四五”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领跑经济新动能

从上半年各项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负众望,牵引和带动作用明显。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一、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3.7和149.3,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近三年的最高水平,始终位于较强景气区间水平。

湖北亦是如此。“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1.5万亿元增加至2.5万亿元,年均增长11%,高于GDP增速5.9个百分点。

作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突围的良好态势。继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以后,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4.1%,较2019年增长19.3%。“这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突破3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98.9%、占全区固投的57%,充分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活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介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湖北经济转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然选择。”省发改委主任陈新武介绍,近年来,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部分设备、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等取得了很大进展,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但仍面临供应链风险,需要统筹规划各产业发展路径。因此“十四五”时期,必须练好内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产业发展聚焦集群化特色化

按照经济学理论,产业通过集群集聚发展,容易提高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水平,构建起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更是如此。深圳过去数十年正是依靠无数上下游电子企业,构建起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链条,打造出极高效率的制造供应体系,才孕育出华为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企业。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2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及科技服务产业4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2个千亿级特色产业。

如何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目标?《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

基于湖北省产业地图,《规划》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产业链图谱、产业集群图谱进行了初步绘制,列出了56个典型图谱,直观展示了细分产业领域的287家重点企业、198个重大项目、146个重大创新平台等信息。翻阅这些图谱,产业上,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分布在哪些地区,具体有哪些,一目了然。

以“光芯屏端网”中的“屏”为例,新型显示产业链图谱上明确标注: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鄂州市、仙桃市、潜江市以及荆门市。重点企业包括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精测电子、鼎龙化学;重点项目包括武汉华星光电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扩产项目、三安光电鄂州市Mini/Micro显示产业化项目、湖北鼎龙潜江光电显示及半导体材料项目等。

“十四五”时期,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聚焦集群化特色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培育集成电路、信息网络、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10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到2025年,10个产业集群全部超过千亿产值。

8月16日,武汉高科集团光谷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孵化器施工现场,360余名工人正加紧作业,确保下月如期封顶。该项目位于光谷大道旁,总建筑面积约15.8万平方米,是光谷首个数字经济综合园区,将重点培育和引进瞄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打造光谷新经济产业示范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张代玮 郭强 摄)

创新制度为人才技术提供保障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最主要的支撑要素是人才、技术与市场。《规划》聚焦主要问题和企业诉求,从组织领导、改革创新、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可用管用的配套措施。

在人才保障制度上,《规划》提出,实施“人才兴鄂”计划,完善高端人才在鄂工作、科研、交流保障政策。比如,实施搞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探索建立资助“白名单”机制。为企业创新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以及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在深化改革方面,将科技成果转化经济价值作为职称评定重要指标。”陈新武介绍,将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科学是把钱变成知识,技术是把知识变成钱。怎么做好科学与技术的良性循环工作是其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良性循环同等重要。《规划》中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积极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建设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原始创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批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生物医学成像、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设施建设,谋划武汉光源等大设施建设。

湖北正在全力推进建设的光谷实验室,就是要着力提升光电信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光谷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优势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形成“核心+联盟+生态圈”的创新格局,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器件与芯片、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四大任务,建设光电芯片微纳制造及测试平台等三大平台,着力提升光电信息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新亮介绍,光谷实验室将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千余人规模的科研队伍和科研条件设施,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省光电领域的激发原始创新、创造高端成果、汇聚创新人才、引领新兴产业的创新高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见习记者 彭艺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建言: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听后非常振奋人心。”8月17日,在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提出,未来湖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应从科学、技术和产品三方面入手做好设计、布局和落实,实现领先别人的目标,掌握发展主动权。

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陈焕春认为,要突出优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依托“荆楚药材”加速实施湖北省中药材品牌工程,并覆盖中药材主要品种建立全过程追溯体系。

据悉,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湖北增速最快的产业集群之一。湖北应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大新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我国中部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业基地。

针对医疗器械领域发展,陈焕春表示,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激光、影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湖北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和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技术,要持续推动基因测序等技术应用。

“湖北要形成武汉、荆州、荆门、襄阳、恩施等5大生物育种产业集群。”陈焕春建议,推进生物农业领域发展,可依托湖北洪山实验室,以东湖高新区高农生物园和南湖农业园为核心打造“中国种都”“生物育种基地”。同时,作为提高生物育种质量、保障畜牧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应不断推进发展生物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疫苗。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彭艺博)




 
网站首页 | 促进会简介 | 联系我们 | 会员单位
Copyright 2015-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海山金谷3栋1单元2004室 联系电话:027-87899946(7)
主办:湖北省技术创新促进会 鄂ICP备15007123号-1 在线统计[ ]人次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