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吴文娟
热,人工智能太热。
智能制造、无人驾驶、医疗辅助诊断……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眼下正快速渗透至工作生活的许多角落。
《新时代、新科普——2017网民科普阅读大数据》报告显示,从2016年到2017年,人工智能的关注热度飙升了286.3%。
身为制造业大省、科教大省,湖北如何搭乘这一“世纪快车”?
人工智能,历史大机遇
从图灵提出人工智能至今,已有近百年。
人工智能,通俗地说,就是模仿人类行为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产品背后,包括数据、软件及算法等核心要素,及机器人、语音助手等软硬件载体。
人工智能产业架构主要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以硬件为核心,其中包括GPU/FPGA等用于性能加速的硬件、神经网络芯片、传感器与中间件;技术层以算法、计算力驱动,让机器与系统学会“看”“听”“学习”与“思考”“行动”;应用层则实现从无人驾驶、填词作赋、手术机器人到疾病诊断、皮肤美容等不同场景的应用。
软硬件技术的进步,加上信息时代海量大数据的收集与开发,让人工智能在21世纪水到渠成地“火”了起来。
人工智能产业,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重构世界经济格局。高盛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仅在农业应用方面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在金融行业将产生340亿—430亿美元的新市场,在医疗领域将每年减少540亿美元的支出。
据工信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过去两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前10年的企业数总和,人工智能企业总量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我国占近20%,仅次于美国;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特别是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领先世界;人工智能产品在医疗、商业、通信、城市管理等方面快速应用,整体产业规模近3000亿元。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促进湖北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将起到关键作用。”省经信委相关人士指出,我省在食品和汽车产业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为人工智能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生产米酒的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公司,携手三江航天集团研发智能化机器人生产线,实现米酒生产的人工智能化;东风襄阳旅行车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全球首辆6.7米自动驾驶纯电动城市公交车,已经在深圳上路。2016年11月,工信部与我省签署协议,武汉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
湖北,崛起产业集群
湖北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啥模样?
5月18日在天津闭幕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报告称,湖北综合排名全国第八,大学及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四。而在稍早时候《互联网周刊》与eNe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科技机器人企业50强排行榜上,湖北华昌达智能装备公司和湖北三丰智能运输设备公司分列第8和第11位。
调查显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基础硬件、基础软件、整体解决方案、云服务、运维支撑和终端产品等产业链环节,我省聚集了烽火通信、天喻信息、达梦、深之度、火凤凰、立得空间、光谷北斗等一批国内领先企业,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的产业链覆盖,产业上下游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大数据,湖北正在积极布局。武汉动建超算中心,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落户光谷。“襄阳云谷”成为全省信息化支撑性平台,区域性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功能基本形成,带动上下游18000多家中小配套企业登云。
每一个应用场景,都需要先进算法的支撑。机器视觉、语义识别等领域,湖北正在发力。飔拓科技拥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智能客服问答技术可以替代数万人工客服。飔拓的图像识别技术已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比如车辆、卡口、轨迹、安全带的识别等。传神语联的人工智能翻译引擎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机器视觉方面,天远视科技、海达数云、极意网络、华正空间等让机器的“眼睛”看得更远。武汉天远视科技在机器视觉、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形处理的算法领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国内领先。
而在应用方面,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多项成果领先全国。无人驾驶方面,我省拥有依迅电子、光庭信息、卡比特、极目智能、众向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依迅电子公司的测试车已累计测试里程11000公里。
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奋进电力、华中数控、需要智能、汉迪科技、智味来创新、库柏特等形成重点企业群,中新红外(武汉)公司研制的三维红外智能检测航空机器人技术全球领先。
以“人工”,引领未来
人工智能,首先是“人工”。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算法、算例、人才和应用场景这五大要素。微软研究院驻北京首席研究员戴维·威夫认为,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需要庞大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做支撑。
湖北,科教大省,实力强劲。根据最新的《中国大陆高校AI实力TOP60排行榜》数据,华中科技大学在AI实力排名中名列第9位,武汉大学名列第17位,武汉理工大学名列第41位。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我省11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4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
借助高校力量建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汉阳造)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运行。该院主要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武汉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该研究院集合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60名专家,计划三年内推进10项人工智能技术产业转化,扶持20至30家人工智能企业落地,重点围绕汽车、健康等武汉优势产业,引入技术和人才。“加上与科大讯飞、小米等行业巨头合作,湖北的人工智能研究将有一个大的飞跃。”省经信委人士指出。
目前,全省正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加速、产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以及人才创业创新需求,实施全方位政策扶持。
光谷出台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扶持和推动产业发展。目前,一个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高水平、国际化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在谋划中,将为东湖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空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