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新情况、新挑战,随州市经信部门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取得丰硕成果。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授予“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称号。“两基地一城市”的成功创建,进一步扩大了随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广大工业企业搭建了坚实平台,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两基地一城市”创建的时代背景
(一)结构调整时不我待。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发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该市工业面临发达地区加速前进和相对落后地区赶超的“双向挤压”,以及创新驱动和资源倒逼的“双重挑战”,工业产品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汽车机械、农产品加工作为六大产业的龙头,产值规模占全市2/3以上,而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1/5,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平台建设亟需加强。以平台为依托,汇集要素资源,加速产值聚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和应急产业发展需要平台,5.12汶川地震、6.1东方之星沉船、8.12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化学品爆炸等事件,给我国应急机制、应急产业、应急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急产业备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互联网+从理念变为现实需要平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创建,正是解决该市互联网覆盖不广、运行不快、收费过高等难题,为专用汽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专用汽车)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对接提供保障。
(三)工业强市任重道远。近年来,该市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围绕建设“圣地车都”总目标,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工业经济的总量和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6亿元,工业化率为50.5%,与2001年的22.8%比提高了27.7个百分点。该市工业经济“六大产业”,产值规模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5%左右。专用汽车产业作为“六大产业”的龙头,2014年产销突破350亿元。依托专汽产业的品牌优势、聚集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并在应急车辆的生产上率先突破,产品近100种,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同时,该市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很多企业仍处在工业2.0、3.0水平,只有少数企业的部分技术达到工业4.0水平,与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问题为导向,必须紧紧抓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实施、大项目时代开启等机遇,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依托发展平台、依靠智能装备和尖端人才,实现“随州制造”向“随州智造”转变,不断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迈上更高水平。
二、“两基地一城市”创建的深远影响
在随州工业增长乏力的关键时刻,该市一举夺取“两基地一城市”3块国家级牌子,对于提振发展信心,推进产业聚集,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两化融合,推动产城融合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加速产业聚集。随州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较强的产业优势,加之“两基地一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必将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兴业。比如,以齐星公司、厦工楚胜等企业为依托,加快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应急产业聚集;以泰华科技、美亚迪光电等企业为轴心,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以晶星科技、叶开泰药业等为核心,加快战略性新型产业聚集;做优做强随州高新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应急产业园。
(二)加快结构调整。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向高端价值链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重点扶持齐星公司、泰晶科技、广固科技、广达机床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光电、新型元器件、信息材料等基础产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医药化工产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重大中药创新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培养一批中药示范企业。积极发展工程塑料、特色橡胶、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全面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化新能源示范园区规划落地,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动垃圾发电等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积极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三)推进两化融合。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快机械、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能力。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
(四)推进产城融合。一方面,加快发展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另一方面,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拓展城市骨架,增强综合功能,促进中心城区人口聚集。以“两基地一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襄十随城市群联动建设,加强与汉江区域内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互通,加快构建以公路、铁路、航空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五)提升城市影响。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将让随州工业特色更亮、优势更大、产业集聚力更强。随州成为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河北怀安工业园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信创新产业城相关产业位于同一起跑线。继武汉之后,随州与黄石、襄阳、宜昌、十堰同时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增添有力支撑。
三、“两基地一城市”创建的有益启示
“两基地一城市”的成功创建告诉我们,只要夯实基础、领导重视、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团结拼搏,就一定能在新常态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一)产业振兴是根本。如果没有长期重视工业产业打下的良好基础,创建“两基地一城市”就是空想。地级市成立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尤其是专汽生产领域,拥有生产企业200多家,资质企业26家,中国驰名商标7个,高新技术企业29家,年产专用汽车20万辆。专汽产业细分出来的应急产业,以其“专精特尖新”,备受市场青睐,为创建工作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两基地一城市”的创建,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州高新区主要领导也积极参与。市委书记刘晓鸣、市长郄英才多次听取创建工作的情况报告,并对创建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相关部门及时保障创建过程中人、财、物的供给。市长郄英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亚林参加了评审答辩,给专家评审组留下深刻的印象。副市长王志勇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跑省进京”协调关系,争取支持。工信部、省经信委相关领导,对随州创建工作十分关心,及时反馈情况、进行指导,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有力的支持。
(三)思想创新是动力。随州之所以一举夺取3块金字牌子,最大动力是创新。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上来,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时时争先,处处争优,敢于突破前人、突破常规、突破自我,不断创造新业绩。
(四)部门联动是保障。市经信委在创建“两基地一城市”过程中,既注重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联动,也注意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多次到省经信委、工信部沟通协调,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随州高新区、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等单位积极提供申报所需资料,市电信公司组织大量专家参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申报资料的撰写,市财政局跟进服务,为申报“两基地一城市”提供了经费保障。
(五)乐于奉献是基石。全市经信系统干部职工乐于在工业这块“责任田”中默默奉献,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一班人共同拼搏;各科室负责人和干部放弃大量节假日休息时间,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发展需要、服从集体安排、服从工作进度,以实干、实效,确保“两基地一城市”创建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有序推进、取得成果。
(随州市经信委供稿)